成立70余年來,廣東新華立足本省,深度做好教育服務工作,從教材教輔發行,到打造教育創業鏈,逐漸成為粵港澳重要的教育服務供應商。研學產業是近年來各地新華書店重要的發力項目,在該領域,廣東新華充分發揮多年來深耕教育行業的歷史優勢,通過專業化、品牌化運作,打造了知名研學品牌和專業機構,推出的產品、服務廣受消費者好評。
廣東新華四閱研學:打造大研學閉環業務模式
張文洲(廣東省新華書店教育培訓中心總經理、新華書店大灣區青少年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校長):廣東新華四閱研學是廣東省新華書店教育培訓中心運營研學實踐項目的注冊商標。依托廣東省教育廳與廣州市教育局評定的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和共青團廣東省委掛牌的少先隊校外實踐基地——“新華書店大灣區青少年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廣東新華四閱研學自主研發了四閱研學實踐教育服務平臺,積極打造新華書店大灣區研學實踐教育服務網絡,重點拓展教師培訓、黨團培訓以及中小學生紅色文化、警訓軍事、國防安全、優秀傳統文化等研學實踐與勞動教育業務。
新華文化是廣東新華四閱研學的底色,特色課程是研學實踐教育具核心競爭力的根本保障。廣東新華四閱研學一方面依托于新華書店品牌的深厚文化底蘊和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在課程研發上深耕細研,以敏銳的市場觸覺對課程體系、課程內容、課程內涵、課程形式進行深度創新,為研學實踐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目前已推出“漢字文化、國學文化、新華精神、一本書的誕生、紅色無線電、汽車文化等精品課程超過30門。同時,高效安全的研學活動執行能力也是廣東新華四閱研學始終吸引學校、家長和學生的重要法寶。
今年,廣東新華四閱研學有著多項創新,簡單來說就是“全面+體系+貼合教育政策+實踐”。
一是研學課程更加全面及體系化,研學課程設置更加科學合理,與教育政策的貼合度和校本課程的銜接更加緊密。如深耕出版行業研學,整合新華特色資源,將《一本書的誕生》主題研學課程重新完善,建立了由《一本書的誕生之活字印刷術》《一本書的誕生之造紙術》等課程組成的完整主題課程體系。紅色教育主題研學整合粵港澳大灣區紅色資源,在課程打造時深度融合大灣區的經典紅色文化,從本土視角出發,充分挖掘文化內涵,將課程內容和內涵立體化、全面化。
二是跨界合作的趨勢越來越強,業務合作的模式不斷拓展創新。廣東新華四閱研學的課程既有傳統文化的沉淀,又有現代科技的融合,今年開設了“VR+”主題研學課程,創新性地將VR科技引入研學領域,通過“VR+中國文化”“VR+中國人文”“VR+中國軍事”“VR+自然科普”等課程,拓寬研學“視界”。
三是在研學路線設計上,以“新華書店大灣區青少年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為示范,精心打造多個特色研學路線,并以此為樣板,在廣東省內的新華書店門店進行展示、推廣,拓寬廣東新華四閱研學的邊界,豐富新華研學實踐教育的形式。
未來,廣東新華四閱研學將持續承擔文化擺渡者的使命,扎根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教師培訓和黨團紅色培訓,形成大研學閉環業務模式。
新華研旅:以技術實現研學內容與主體的跨時空鏈接
張書衡(廣東新華研旅首席運營官):創立于2022年2月的廣東新華研旅是廣東新華發行集團全力打造的研學旅行專業機構,以廣東新華發行集團子公司門店為依托,多地域點狀設置研旅服務中心、連鎖型營地,與惠研學互聯網產業賦能信息服務平臺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以價值教育為核心,打造研學旅行教育知名品牌,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
2020年以來,新華研旅數百甚至上千人的大研學實踐教育活動一直無法開展,基于此,我們推出了“康康閱讀馬拉松”“廣東省青少年十萬個創意夢想”等線上活動,聯合推廣《長征先鋒》《少年講書人》等夏令營活動。其中,康康閱讀馬拉松活動既保持了與學校的互動粘性,又實現了學生參與創新閱讀方式的實效性,每人1分鐘跟讀接力,累計3.5萬人次參加,接力時長超2000小時。在“廣東省青少年十萬個創意夢想”征稿活動中,學生可以在線上平臺提交科創作品,選擇夢想導師并聆聽夢想導師的公開課;在線下到學校或新華書店參加演講、展示和評選,該活動目前已發放科創作品稿紙6萬份,廣東紫金新華書店、東源新華書店、惠東新華書店相繼開展了“夢想加油站”活動,一大批青少年學生在書店開展科創作品展示和演講。綜合來看,活動初步取得了預期效果,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線上與線下結合,突破了研學活動必須在線下開展的不足,特別是通過自主開發的線上軟件平臺,實現了研學活動內容與研學參與主體(青少年學生、家長、學校、新華書店)的跨時空鏈接。二是自營與合作結合,突破了研學活動必須在基地、營地開展的不足。今年,疫情呈現點狀多發的特點,學生不能集體到合作的基地、營地參加研學,廣東新華在廣東全省的百余家新華書店門店,就成為青少年學生主題研學活動的“夢想加油站”。
疫情帶來的諸多不確定性,對研學活動帶來較大影響,尤其是以旅行社為主體的研學服務機構,主要在兩方面較難突破。一是研學活動想要取得較好效益,必須依靠規模與數量,雖單個學生收費不高,但較大規模和數量,可以保障研學服務機構的經營效益,但當下很難再恢復到以前的規模。二是開展研學活動,目的地多在合作的基地、營地,成本是固定的、剛性的。
如何既保持研學活動的創新,又保障安全?從新華研旅的角度來說,突破的思路包括3個層面。一是線上與線下結合,探索以數字化為創新研學活動賦能。二是調動廣東全省新華研旅服務中心的積極性,將書店作為研學活動的載體,探索釋放剩余服務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經營邊際成本。三是“化整為零,聚零為整”,即每個地區將研學活動的人數控制在疫情防控允許的規模,并在書店內開展,雖然每次活動收益不多,但從整體來看,也能夠產生較為可觀的收益。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